犬隻攻擊行為:捕獵
上一篇有提及過犬隻攻擊的原因,絕絕絕大部份都是源於不安焦慮與驚慌。那餘下的部份呢?今次同樣因為香港只有極少數人能接觸和管有格鬥犬隻,所以被繁殖出來的鬥犬格鬥基因和行為就不談了。
一般狗不論友好或敵對,都會視人類和其他狗隻為社會刺激 (social stimulus)。而對於其他動物例如貓﹑兔﹑松鼠﹑龜等等… 則要視乎狗的經驗和社會化,他們可能會被視為社會刺激,也有可能會被視為獵殺對象 (prey)。

有沒有聽過或遇見過類似的情況?大狗咬著小狗一直搖然後把他殺了… 狗殺了貓﹑兔或其他小動物… 諸如此類的,就是把對方直接殺掉。
在攻擊和本能行為中,除了自保外,還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獵殺﹑獵食 (Predation)。因為狗把對方視為食物(但很大機會殺了也不會吃,本能行為只餘下殺死的前半部),所以攻擊的目的就是要將對方殺死。這種攻擊就不是出自不安了。
基本上獵殺的行為,無論你是利用正向訓練或超高壓訓練去抑制,成功率都是出奇地低,而且也會極不穩定。如果只是單純的獵殺行為,一般以嚴格管理的方式和少量的訓練也可以確保大家安全。但有一種變種的獵食行為,一旦出現了就只能管理和完全避免相關情境再次出現了。
有部份狗會出現變種的獵殺行為 (Predatory Drift),意思大約就是他初期是正常與其他狗或動物在玩耍,但到了一個點就會突然觸發獵殺本能,由玩耍直接進入獵殺模式。
一般殺獵行為很少出現在玩具犬或小形犬種,但中大型犬種就偶然會見到。
以下是比較高危的場面,如果不確定安全的話請多加留意。
- 體型相差太遠的狗在追逐玩耍 (eg, 50kg vs 3kg)
- 多於一隻的狗在圍攻一隻比他體型小的狗﹑追逐﹑玩耍
- 中大型犬與他們沒有遇見過的動物獨處
- 曾經出現過獵殺行為的狗會非常容易再次出現
一般因不安而作出的攻擊都不是以致死為目的。如果你留意到以下的攻擊傷勢就要多加留意了
- 咬著對方的頸一直甩
- 用盡方法也不放口,一直拉扯﹑甩
- 傷口處有粉碎性骨折 (Comminuated fracture)
雖然這篇文章說不出什麼大道理,但還是一點知識,多加留意就是了。